成人做受视频试看60秒-国产精品自在线拍国产手机版-精品国产国语对白久久免费-麻豆国产va免费精品高清在线-人妻无码αv中文字幕久久-天天做天天欢摸夜夜摸狠狠摸

行業新聞

INDUSTRY NEWS

數字基建結構性機會,通信賦能車載與新能源

來源:本站作者:遠瞻智庫(百家號)發布時間:2022-07-01瀏覽量:1699

  (報告出品方/分析師:中泰證券研究所 陳寧玉、王逢節、佘雨晴)

  數字基建結構性機會,5G 引領終端創新,光通信景氣回升。全球 5G 建設與疫情影響,提升了在線辦公、教育等線上經濟發展,寬帶需求在全球范圍內帶動了投資的結構性變化,集中體現在光纖光纜、交換設備、光模塊器件三個細分領域景氣回升,海外 CPE 出貨量高增長也印證了對寬帶需求提升。信圍繞數字經濟新基建、終端創新與汽車智能化、通信+新能源三條主線布局,緊跟軍用通信景氣變化,聚焦優質公司和業績成長。

1.jpeg

  運營商開支結構變化,有線算力網絡占比提升

  5G 基站達 170 萬,資本開支傾向云網融合

  5G 發牌 3 年,國內累積建站達 170 萬。根據 GSA 數據,截至 22 年 2月底,全球 146 個國家/地區的 489 家運營商已經投資 5G。國內運營商堅持 5G 建設適度超前,通過共建共享加快部署,根據工信部數據,截至 2022 年 5 月末,5G 基站總數達 170 萬個,占移動基站總數的 16.7%,22 年以來新建 5G 基站 27.5 萬個。工信部規劃 2025 年每萬人擁有 5G基站數達到 26 個,對應 5G 基站總數約為 364 萬個,則未來四年年均新增 5G 基站約 60 萬個,22 年為 5G 宏基站建設高峰期,預計 5G 基站總數突破 200 萬。經過三年規模化建設,國內 5G 網絡具備了規模商用的條件,運營商將加大應用領域的孵化,下一步建設有望從政策驅動向應用驅動轉變。

2.jpeg

3.jpeg

  圖表 13:三大運營商資本開支(億元)

  5G 投資趨穩,資本開支傾向云網融合。2019-2021 年,國內三大運營商加大 5G 建設方面投入,中國電信、中國移動和中國聯通在 5G 上的投資金額分別達到了 865 億元、3171 億元、736 億元,三年總投資共計4772 億元。2022 年三大運營商資本開支總量平穩,強化精準投資和投資效率,結構上向云網領域傾斜。根據運營商公開信息,中國移動預計2022 年資本開支 1852 億元,同比增長 0.87%,其中 5G 投資 1100 億元,同比下滑 3.51%,算力網絡資本開支 480 億元;中國電信 2022 年資本開支預算 930 億元,同比增長 7.24%,其中 5G 投資 340 億元,同比下降 10.5%,產業數字化投資 279 億元,同比增長 62%,占比提升至30%。

4.jpeg

  全球電信設備市場增速穩定,中興份額提升。Dell’Oro Group 數據顯示,2022Q1 全球電信設備市場同比增長 4%-5%,華為市場份額為 26%,全球第一大通信設備商地位持續鞏固,中興占比上升至 12%,其以運營商業務為基礎,積極開拓多元化產品服務,近年來在運營商服務器招標中優勢逐步凸顯,根據 IDC 數據,中興 2021 年 x86 服務器發貨量和收入均為第一,發貨量約占電信領域 30%+,海外市場通過 4G 改造、5G 新建等機會,營收同比增長 9.1%。公司通過自研芯片等措施持續優化成本結構,隨著前期投入成本進一步攤銷,盈利能力將逐步向上,國內市場占比預計穩步上升,同時美國合規觀察期結束、疫情緩解等利好因素下,海外業務有望逐步回暖。

5.jpeg

6.jpeg

  光纖光纜供需改善,景氣回升好于預期

  光纖光纜過剩產能出清,供需格局改善。中國光纖光纜需求約占全球一半,2018 年開始由于光纖入戶達到高峰,家庭寬帶建設與 4G 建設基本完成,而 5G 規模建設尚未開啟,運營商對光纖光纜需求明顯放緩,集采價格階梯式下行,廠商面臨巨大的生存壓力。經歷了近 3 年的市場調整期后,行業內落后產能出清。2021 年上半年在大宗原材料價格大幅上漲的情況下,部分廠商幾乎都在虧損供貨。隨著 2021 年下半年中移動招標需求回升,以及集采方案的最優價法,引入價格與原材料的聯動機制,其光纜集采價格成為行業風向標,后來也被中國電信采用。從招標結果來看,光纖五巨頭棒纖纜一體化競爭優勢凸顯,不斷優化光棒、光纖及光纜生產工藝,提升智能制造水平,優化生產效率及成本結構,同時持續投入資金研發 G.654E 和 OM5 系列等新型光纖。

7.jpeg

  海外光纜市場占比提升,成為國內廠商新的增長點。疫情提高寬帶網絡需求,全球 5G 基礎設施建設加速,帶動光纖光纜市場增長。根據 CRU數據,2022 年中國市場的光纖光纜需求預計為 2.61 億芯公里,同比增長 6.5%,2021-2026 年光纜需求量 CAGR 為 2.9%。

  在 5G 和 FTTX 需求帶動下,海外光纜市場占比有望超 50%,西歐地區 2021 年光纜需求量同比增長 11.3%,美國光纜需求量將同比增長 11.4%,2022 年增速有望達到 12.7%。在國內產能過剩時期,國內巨頭廠商加大海外市場拓展,通過合資或獨資新建工廠,收購當地企業,輸出技術和管理等形式,提高競爭力。2021 年長飛海外業務營收占比超 30%,同比增長 46.8%,亨通海外業務同比增長 105.1%,我們預計其光纖光纜海外收入占比也在 30%左右。中天參與英國電信旗下 Openreach 在英國開展的“全光”(FTTP) 寬帶和以太網項目。

8.jpeg

  中國移動光纖光纜量價齊升,招標評分降低價格權重。2021 年中國移動普通光纜規模為1.432億芯公里,同比增長20%,較2019年增長36%。

  2021 年中國移動招投標規則有所調整,一是評標辦法上價格評分權重由50%降至 40%,同時引入向下引導中間價法;技術評分權重由 20%提升至 30%,二是引入普通光纜價格聯動機制,中標廠商可上調產品價格,規則調整為合理報價和競爭提供良好基礎,引導行業健康發展。從報價看,前五大候選人報價分別為:長飛光纖64.37元/芯公里(同比+64.10%)、富通通信 64.89 元/芯公里(同比+64.83%)、亨通光電 64.58 元/芯公里(同比+64.92%)、中天科技 66.20 元/芯公里(同比+33.90%)、烽火通信 65.00 元/芯公里(同比+46.82%),均顯著提高。最終平均中標價格為 64.38 元/芯公里,同比增長 50%以上。2021 年中國電信室外光纜中標價格同樣大幅提升,平均中標價格為 83.22 元/芯公里,同比增長 50%。

  電信市場光纖從 G.652D 向 G.654.E 升級,特種光纜價值量大幅提升。G.652D 光纖是通信長途干線中所使用的主流光纖,目前應用較成熟,成本較低,已敷設光纖光纜中占比超過 95%。隨著全球互聯網流量快速持續增長,信息傳輸朝更大容量、更高速率、更長中繼與傳輸距離方向邁進。從超高速傳輸技術發展來看,G.652D 其非線性效應和鏈路損耗成為主要限制因素,而新型 G.654.E 光纖因具有超大有效面積、超低損耗、超強抗彎性能,成為了 400G/800G 超高速傳輸技術的首選。從運營商招標的價格來看,G.654.E 光纜每芯公里單價是 G.652D 普通光纜的 4 倍以上,產品升級將帶動價值量的提升。

  光棒在產業鏈中價值量最高,建議關注長飛、亨通和中天。光棒-光纖-光纜產業鏈的利潤分配占比大約為 70%、20%和 10%。光棒行業門檻高,具有技術難度大、 擴產周期長、前期投資規模大等特點,光棒擴產周期一般在 2 年以上,光纖光纜半年即可。光棒曾經是國內企業的薄弱環節,為提升自身盈利能力以及運營商招投標評分的側重,國內頭部光纖光纜公司向上游光棒延伸,國內廠家通過技術引進、研發投入,光纖預制棒生產能力不斷增強,目前國內光棒產能已經可滿足自身需求,部分廠商海外出口。

9.jpeg

  運營商 C 端回暖,B 端業務成為增長引擎

  5G 用戶加速滲透,移動 ARPU 值回升。根據公司公告,截至 22 年 4月三大運營商累計 5G 用戶數達到 8.69 億戶(中國移動 4.77 億戶、中國電信 2.17 億戶、中國聯通 1.75 億戶),5G 用戶滲透率超過 50%,2021年中國移動、中國電信、中國聯通移動 ARPU 值分別為 48.8 元/戶/月、45 元/戶/月、43.9 元/戶/月,同比提升 2.95/4.17/4.28pct,隨著提速降費政策收斂,向特定用戶精準實施轉變,運營商ARPU值逐步趨穩回暖,傳統業務有望穩步提升。

10.jpeg

  新興業務加速發展,公有云市場份額提升。2021 年三大運營商業績表現良好,B 端政企或產業互聯網業務占整體收入比重進一步提升。22Q1營收增速提升,折舊攤銷和運維成本差異導致業績分化。運營商云業務發展增速高于互聯網廠商,21 年移動云、天翼云、聯通云營收分別為242 億元/279 元/163 億元,同比分別增長 114%/102%/46%。根據 IDC數據,2021H2 中國公有云市場中,天翼云 IaaS 市場份額為 10.3%,同比增長 1.5%,移動云 IaaS+PaaS 市場份額快速提升,同比增速 137.8%,聯通云在 21Q4 公有云市場中收入同比增速位列第一。運營商有望憑借自身云網協同資源優勢及政企金融客戶優勢,持續拓展云業務。

11.jpeg

12.jpeg

  圖表 37:中國公有云 IaaS+PaaS 市場前五大廠商占比

  低估值高分紅,資產配臵價值凸顯。國內三大運營商整體 PB 低于海外運營商平均水平,截至 2022 年 6 月 29 日,中國移動/中國聯通/中國電信 A 股 PB 分別為 1.05/0.71/0.79,港股 PB 分別為 0.66/0.28/0.45,低于美國三大運營商 AT&T(0.89)、Verizon(2.55)、T-Mobile(2.41)平均,價值被低估。三大運營商現金分紅力度較大,比率維持 40%以上,并有進一步加大分紅力度的計劃,隨著行業運營數據向好,資產配臵價值有望提升。

13.jpeg

  產業數字化轉型加速,關注云產業鏈

  數字經濟發展帶動信息基建投資。數字經濟是自農業經濟和工業經濟后又一重要的經濟形態,是全球各國發展方向。我國數字經濟正逐步轉向深化應用、規范發展、普惠共享的新階段。根據最新發布的《“十四五”數字經濟發展規劃》,2020 年,我國數字經濟核心產業增加值占 GDP比重達到 7.8%,預計到 2025 年將達到 10%,提升我國數字經濟競爭力和影響力。數字經濟發展是以數字技術為支撐,其中產業數字化轉型需要大量云端需求,將帶動云資本開支的持續增長。

14.jpeg

  云資本開支回暖。海外云計算頭部廠商資本開支自 20Q3 以來快速增長,22Q1 亞馬遜/微軟/谷歌/Meta(FB)合計資本支出約 350 億美元,同比增長 32.20%,亞馬遜、谷歌均表示將繼續增加資本支出,Meta 預計 2022年資本支出提升至 290-340 億元,同比增幅超過 60%。國內互聯網廠商BAT 資本開支 21Q4 為 251.51 億元,同比增速回升至 50.55%,22Q1達到 181.51 億元,同比增長 18.73%,預計 5G 應用發展提升流量需求,疊加疫情催化企業數字化轉型等利好因素,云計算需求有望回升,Dell’Oro 預計 2022 年全球數據中心資本開支同比增幅達 17%。

15.jpeg

  數據中心規模穩定增長,供給側結構改善。根據信通院數據,全球數據中心市場規模增速平穩,2021 年為 9.8%,中國市場增速高于全球,2021年在用數據中心機架規模達到 520 萬架,同比增速約 30%,其中大型規模以上機架數量達到 420 萬架,占比突破 80%,市場規模達到 1500 億元,預計在數字經濟、東數西算等政策助力以及下游互聯網行業需求復蘇、金融、制造等傳統行業信息化轉型推動下,IDC 需求規模將持續增長。

  從競爭格局看,22Q1 板塊標的業績表現分化,PUE 指標趨嚴及東數西算政策優化國內 IDC 布局,東部一線城市能耗指標縮緊、IDC 資源價值量提升,在一線城市周邊地區有布局且 PUE 管控能力強的龍頭廠商競爭力更強,落后產能將加速出清,供給側結構有望改善。

16.jpeg

17.jpeg

  上游設備增速回升,前瞻指標持續向好。根據 IDC 數據,2021 年全球服務器出貨量 1353.9 萬臺,同比增長 6.9%,市場規模達 992.2 億美元,同比增長 6.4%,增速較 2020 年均明顯提升。2022Q1 全球以太網交換機市場收入達到 76 億美元,同比增長 12.7%,其中數據中心交換機收入同比增長 20.8%,高速 200/400GbE 交換機市場顯著增長,收入同比增加 35.6%,端口出貨量環比增長 78.6%。信驊科技是全球最大的 BMC廠商,其營收增速可作為服務器出貨量跟蹤的前瞻指標,2021 年 8 月以來,信驊科技月度營收向好,8 月至 12 月月平均增速超過 50%。2022年 1-5 月延續較高增速,5 月實現營收 4.66 億新臺幣,同比+52.7%,環比+2.5%,反映下游服務器行業景氣度提升。

18.jpeg

  中國市場表現強勁,國產替代加速。IDC 數據顯示,2021 年中國服務器市場銷售額達 250.9 億美元,同比增長 12.7%,增速領先全球,全球市場占比提升至 25.3%,預計 2025 年市場規模達到 424.7 億美元。22Q1中國交換機市場同比增長 22.8%,增速顯著高于其他地區。

  從競爭格局上看,華為 21 年出售 x86 服務器業務,市場份額顯著下降,中國 x86服務器市占率大幅降至 5.9%,新華三市占率提高至 13.7%,位列第二。從三大運營商 2022 年集采結果看,國產服務器中標比例提升,中興中標份額均為第一,上升趨勢明顯。交換機方面,22Q1 全球以太網交換機市場中,華為市占率為 7.50%,新華三提升至 5.6%。國內交換機市場,21Q4新華三在400G/200G交換機市場份額高達48.4%,持續領先。

19.jpeg

  400G 帶動硅光模塊快速發展。400G 光模塊已進入放量階段,400G 硅光方案逐漸起量,硅光方案將有望廣泛應用于 400G 以上高速光模塊。硅光一方面是其性能成本綜合優勢相對于 400G 分立式光模塊已經可比;再者下游廠商希望借助 400G 周期培育技術和產業鏈成熟,更好促進其在 800G 和 1.6T 能模塊中普及,未來硅光方案將贏得更多應用市場。根據 LightCounting 預計,2021-2026 年硅光方案市場份額持續提升,2020年硅光市場規模大約在 20 億美元左右,預計到 2026 年硅光市場規模將接近 80 億美元,硅光市場份額有望從 25%提升至 50%以上。

  國內光模塊廠商優勢穩固。國內市場快速發展,整體需求占據了全球過半。憑借精密設計和規模制造優勢,產品性價比突出,中國已經成為光模塊需求和制造中心,全球產值也在向國內集中。根據 LightCounting報告,2021 年中國光模塊廠商保持優勢,旭創科技與 II-VI(收購了光模塊龍頭 Finisar)并列第 1 名,前十大廠商中占據 5 家。建議積極關注國內龍頭光模塊廠商中際旭創、新易盛和光迅科技,上游芯片和器件廠商天孚通信、仕佳光子和太辰光,硅光賽道博創科技等。

20.jpeg

  光器件廠商開辟第二成長曲線。國內光器件公司例如天孚通信、光庫科技、太辰光等原主要以光通信為下游應用方向。隨著光學領域應用范圍領域拓寬,下游例如 VR/AR、激光雷達等新應用需求逐步起量,有望開辟國內光器件公司除光通信業務外的第二成長曲線,類比海外光器件龍頭廠商 lumentum、Finisar 等,也開拓了多個非通信的下游行業應用領域。目前,天孚通信在醫療和汽車激光雷達領域已有相關布局。光庫科技的隔離器等光學器件已在激光雷達領域得到應用,此外鈮酸鋰國產化項目也在穩步推進,有望推動公司業務快速增長。

  物聯網高景氣,本土廠商全球份額過半

  5G 驅動物聯網連接數增長

  全球物聯網連接數穩步增長,5G 成為主要增長動力。根據 IoT Analytics數據,2021 年全球物聯網連接數達到 122 億,同比增長 8%,預計 22年增速將回升至 18%,連接數達到 144 億,隨著芯片供應緊張緩解及下游應用需求增長,2025 年物聯網連接設備數將突破 270 億,2021-2025年 CAGR 達到 22%,物聯網進入加速發展階段。

  分制式來看,5G 將成為下一階段物聯網發展的主要驅動力,2021-2025 年 5G 連接數 CAGR為 159%,同時 NB-IoT 連接數 2021 年同比增長 61%,隨著其在水和燃氣計量等領域應用擴大,帶動 LPWA 連接數 2021-2025 年年均增長 34%,預計隨著傳統 2G/3G 退網,5G 和 LPWA 將成為物聯網主流技術。

21.jpeg

  中國物聯網規模全球領先,政策持續助力發展。根據工信部和中國互聯網協會數據,中國物聯網產業規模 2016-2020 年 CAGR 約 16%,截至2022 年 4 月末,三大運營商蜂窩物聯網終端用戶 15.6 億戶,預計 2025年國內移動物聯網連接數將增長至 80 億。GSMA 數據顯示中國 2021年新增 5G 連接數超過 2.85 億,占全球 5G 連接數的 75%,預計 2025年將增長至 8.92 億,占總連接數比重超過 50%。物聯網行業發展受到國家政策支持鼓勵,2019 年以來,工信部陸續制定《物聯網新型基礎設施建設三年行動計劃(2021-2023 年)》、《“十四五”信息通信行業發展規劃》、《2021 年物聯網示范項目》等政策,推動存量 2G/3G 物聯網業務向 NB-IoT/4G/5G 網絡遷移,加快物聯網在智慧城市、數字鄉村、智能交通、智慧能源、智能制造等重點領域應用。

22.jpeg

  本土模組廠商份額提升,汽車智能化拓展價值空間

  通信模組率先受益,5G 與車載模組快速發展。作為連接物聯網感知層與傳輸層的關鍵部件,通信蜂窩模組充分受益物聯網高景氣,出貨量持續增長,根據 Counterpoint 數據,2021 年全球蜂窩物聯網模組出貨量約 4.21 億片,同比增長 59%,預計 2030 年將超過 12 億,CAGR 達到12%。分制式來看,5G、NB-IoT 和 4G Cat1 成為主要驅動力,其中 5G增速最高,帶動模組價值量整體提高,拉動行業收入增長,2021 年全球蜂窩物聯網模組收入同比增長 57%,21Q4 同比增速達到 58%,其中 5G(yoy+324%)和 4G Cat1(yoy+105%)增速最快,5G 模組收入占比接近 25%,預計 2028 年出貨量超過 4G 成為主要產品,。從應用場景看,汽車、路由器/CPE、工業、PC 和 POS 是蜂窩模組前五大應用場景,未來 5G 將優先用于工業 4.0、CPE 及汽車應用。

23.jpeg

  國產廠商市場份額持續提升,發力車載與 FWA 領域。Counterpoint 數據顯示,21Q4 蜂窩物聯網模組市場,國內廠商移遠通信、廣和通(含銳凌無線)、美格智能位列前三,合計比例超過 40%。本土模組企業業績普遍提升,22Q1整體營收和凈利潤同比增速分別為 53.95%、86.25%,規模效應逐步顯現,盈利能力持續改善。車載與 FWA 成為國內廠商重點布局領域,有望成為業績增長主要動力。

24.jpeg

25.jpeg

  圖表 66:汽車 OEM 廠商 5G 通信模組合作項目

  上游賽道實現國產化突破

  基帶芯片高通領先,國產廠商快速崛起。物聯網高速發展擴大上游基帶芯片需求,Counterpoint 數據顯示,中國成為物聯網芯片主要市場,2021年占比約 40%,前瞻產業研究院預測 2022 年市場規模達 857 億元,2024年有望突破千億。隨著基帶芯片下游市場向中國遷移,以及部分海外基帶廠商由于研發成本高昂和中國市場開拓失敗而放棄基帶芯片業務,國產芯片廠商崛起,2021年Q4,全球蜂窩物聯網芯片出貨量同比增長 57%,5G 成為主要增長動力,芯片出貨量同比增長 392%,4G Cat1 同比增長154%。從廠商分布看,高通延續主導地位,出貨份額接近 38%,其中5G 全球領先本土廠商紫光展銳和翱捷科技憑借 4G 和 NB-IoT 產品增長市場份額上升,分別以 26.1%、10.4%的市占率位于二、三位。

26.jpeg

  應用場景拓寬,上游晶振需求增長。石英晶振廣泛應用于各類對頻率控制穩定的電子產品,如通訊及網絡設備、汽車電子、智能家居、可穿戴設備、工業等多層次應用。根據 CS&A 數據,2020 年石英晶振市場受疫情影響,供應緊張,晶振產品價格上升,全球市場規模達到 34.46 億美元,同比增長 13.32%。根據中國產業研究院數據,預計 2025 年晶振市場供需缺口擴大至 1000 億,市場規模不斷擴大。

27.jpeg

28.jpeg

  圖表 71:各應用領域晶振需求量

  5G 催化小型化、高基頻晶振需求,車規晶振加速發展。隨著下游智能電子產品、移動終端等產品向便攜化、小型化發展,石英晶振等電子元器件需要適應其小型化發展的工藝要求,同時隨著5G和WiFi6 的發展,高容量高速傳輸要求電路基頻不斷提升,SMD 封裝模式晶振具有尺寸小、易貼裝、高頻特性好、抗震抗干擾能力強、可靠性高等特點,逐漸成為市場主流。由于電子產品對晶振精度要求不斷提升,TCXO、VCXO、OXCO 等高端晶振需求擴大。


  從應用領域看,根據臺灣晶技數據,汽車成為晶振需求增長主要動力,21-24 年 CAGR 達到 30%,汽車智能化、網聯化發展趨勢下,晶振應用覆蓋 GPS、車載攝像頭、雷達、ADAS 等多領域,每臺新能源汽車大約需要 100-150 只晶振,相較傳統經濟型汽車 30-40 顆單車配臵數量翻倍增長。

29.jpeg

  本土廠商崛起,高端晶振國產替代突破。日本是石英晶振傳統制造強國,2010 年起臺灣廠商憑借產量優勢崛起,大陸廠商以低成本占據中低端市場,國內中高端產品依賴進口。目前,全球石英晶振廠商主要集中在日本、美國、中國臺灣及大陸,根據 CS&A 數據,2020 年臺灣晶技以 11.06%市占率位列第一,日本廠商 Epson(10.74%)、NDK(9.32%)、KCD(9.29%)、KDS(6.07%)分列二至五位,合計占比 35.42%。本土廠正在突破高端產品壁壘,實現國產替代,技術方面,光刻工藝是高端晶振關鍵壁壘,需要光刻機等高端設備支持,國內廠商泰晶科技已成功掌握工藝并實現量產,成為高通全球范圍內少數幾家通過 1612 超小尺寸及 2016 熱敏產品驗證的晶體供應商。

30.jpeg

  通信視角下看好汽車智能化三個方向

  電動化+智能化驅動連接器需求增長

  連接器是電子電路溝通橋梁。連接器通過獨立或與線纜一起,為器件、組件、設備、子系統之間傳輸電流或光信號,保持各系統之間不發生信號失真和能量損失的變化,是構成整個完整系統連接所必需的基礎元件。連接器行業上游原材料包括有色金屬、塑膠原料等,下游覆蓋汽車、通信、計算機等消費電子、工業、交通等領域,其中汽車是主要應用場景,近年來市場占比約 22%-24%,汽車連接器廣泛應用于動力系統、車身系統、信息控制系統、安全系統、車載設備等方面,以電連接器和射頻連接器為主。

31.jpeg

  新能源汽車加速滲透,驅動高壓連接器需求。根據乘聯會數據,全球新能源汽車 2021 年銷量達 658 萬輛,2012-2021 年 CAGR 為 57.55%,高于汽車銷量增速,22 年 1-4 月滲透率突破 10%。中國新能源汽車發展迅猛,22 年 5 月滲透率達到 24%,預計隨著疫情緩解,物流及供應鏈逐步通暢,以及新一輪新能源汽車下鄉政策推行,新能源汽車產銷將進一步提升,中國電動汽車百人會預測新能源汽車銷量 2025 年超過 1000萬,5 年 CAGR 接近 50%,占全球比重約 50%。

  與傳統燃油車相比,新能源汽車增加了電驅動系統,工作電壓從傳統的 14V 升至 300V-600V,大三電與小三電對高壓連接器數量及性能要求大幅提高。新能源汽車單車運用 800-1000 個連接器,純電動乘用車單車價值量達到 3000-5000元,純電動商用車為 8000-10000 元,相較傳統燃油車量價成倍提升,隨著新能源汽車滲透率持續提升,高壓連接器需求將高速增長。

32.jpeg

  補能成新能源車關鍵,充換電拓展高壓連接器市場。電動汽車補能有充換電兩種模式。與充電模式相比,換電模式具有方便快捷、對電網功率壓力較小等優勢。截至 2022 年 4 月全國共有換電站 1480 座,GGII 預計 2025 年中國換電站數量將突破 2 萬座,2022 年 1-4 月新能源汽車換電車型共計銷售 4.2 萬輛,同比增長 54%,其中新能源乘用車換電車型銷量約為 3.9 萬輛,同比增長 45%,蔚來銷量占比達到 78%,專用車換電車型銷售 2674 輛,同比增長超 17 倍,隨著電池成本下降,電動車輛保有量提升,換電模式經濟性將逐步體現,艾瑞咨詢預測 2025 年新能源換電汽車銷量達 192 萬輛,滲透率達到 19%。

  隨著新能源汽車換電模式應用試點等政策推進及車廠相關布局開展,換電連接器有望成為行業標配。目前換電連接器乘用車及商用車單車價值分別為 500-1200 元、2500-3000 元,換電方案普及將大幅提升電動車連接器整體市場規模。同時,隨著充電配套設施完善、800V 高壓平臺提升周邊部件單車價值量等因素,高壓連接器規模有望擴大。

33.jpeg

34.jpeg

  圖表 84:2022 年 1-4 月新能源乘用車換電車型銷量前十分布

  汽車智能化中期成長潛力大,高速高頻連接器需求增長。IDC 預計 2024年全球 L1-L5 級自動駕駛汽車出貨量達 5425 萬輛,2020-2024 年 CAGR達 18.3%。我國自動駕駛正處于 L2 向 L3 演變階段,IDC 數據顯示 22Q1國內 L2 級自動駕駛在乘用車市場新車滲透率達到 23.2%,其中新能源車市場達到 35%,新能源車快速滲透及相關政策出臺將進一步帶動汽車智能化發展,根據《智能網聯汽車技術路線圖 2.0》,2025 年 L2 級和 L3級新車銷量占比達到 50%,2030 年超過 70%。汽車智能化驅動電子電氣架構變革,車載以太網成為高速總線必然趨勢,數據高速傳輸系統應用擴展至車載網絡、信息娛樂、安全三大場景,數據的傳輸速率由150Mbps 升至 24Gbps,提高連接器傳輸速率、抗電磁干擾能力等要求。

  以 Fakra、Mini-Fakra 為代表的車載射頻連接器和車載以太網連接器成為主流解決方案,應用于攝像頭、傳感器、廣播天線、GPS、藍牙、信息娛樂系統、導航與駕駛輔助系統等領域,隨著汽車架構升級和多傳感器融合趨勢,車載高速連接器單車用量和價值將顯著提升。

35.jpeg

36.jpeg

  海外巨頭主導,市場集中度持續上升。連接器產業鏈全球化和分工專業化特征突出,具有顯著的規模效應,技術、客戶、市場、規模化與自動化制造等行業壁壘較高。歐美、日本連接器廠商由于研發資金充足及多年技術沉淀,在產品質量和產業規模上均具有較大優勢,在高性能專業型連接器產品方面處于領先地位并引領行業發展方向。目前全球范圍內連接器市場逐漸呈現集中化趨勢,2015-2020 年全球 CR10 份額整體不斷上升,2020 年達 60.8%,同比提高 0.6pct,海外龍頭泰科、安費諾營收規模相較國內廠商更大,毛利率和凈利率高于國內平均水平。汽車連接器由于技術要求更高,產業集群效應顯著,集中度高于行業整體水平,前十大廠商 2019 年市場份額合計 86.5%,泰科市占率高達 39.1%。

37.jpeg

  中國市場需求旺盛,汽車供應鏈變革加速本土廠商崛起。中國是全球最大的連接器市場,21 年占比超過 32%。國內自主品牌在新能源汽車領域的快速崛起為本土連接器廠商提供發展機遇,自主品牌市占率 22 年 5月達到 49.26%,同比增長 8.01pct,新能源市場增量明顯,比亞迪單月銷量突破 11 萬輛,同比增長 256.6%,市場份額超過 30%。國內廠商具有交付周期短、客戶響應速度快等優勢,高壓連接器性能指標趨近海外領先水平,高速高頻連接器差距不斷縮小。

  基于以下三點,我們認為未來三年將是國內汽車連接器產業崛起黃金期:(1)相比傳統燃油車標準架構,電動化與智能化創新提升定制化需求,對新的供應商引入帶來契機;(2)國內造車新勢力、自主品牌崛起,主動國產化有利于降低成本;(3)疫情沖擊汽車產業鏈,供應鏈安全訴求下,產能逐步向國內轉移。

38.jpeg

  連接器廠商營收增速加快,定增擴產突破產能瓶頸。汽車連接器板塊近兩年業績增速加快,2021 年實現整體營收 130.80 億元,同比增長30.80%,凈利潤 11.51 億元,同比增長 16.32%,2022Q1 受疫情對生產交付及下游訂單影響,業績增速放緩,整體營收 32.99 億元,同比增長 20.55%,凈利潤 3.16 億元,同比增長 12.86%。板塊內多數上市企業實現業績增長。

  盈利能力方面,2021 年板塊綜合毛利率 25.61%,同比下滑 3.17pct,22Q1 環比提升 3.14pct 至 26.35%,隨著各廠商備貨及價格傳導措施效果顯現,季度環比回升,成本壓力逐步緩解。從產業鏈調研情況看,連接器廠商汽車訂單普遍飽滿,瑞可達、鼎通科技等多家上市公司開展定增,擴大產能滿足下游需求。

39.jpeg

  控制器是汽車智能化核心,開啟國產化進程

  終端創新驅動智能控制器市場擴容。根據 Frost & Sullivan 數據,2019年全球智能控制器行業市場規模達到1.5萬億美元,2015-2019年CAGR為 5.9%,預計 2024 年突破 2 萬億美元。中國智能控制器市場規模 2019年達到 2.15 萬億元,2015-2019 年 CAGR 為 16.5%,高于全球平均增速,預計 2024 年將達到 3.8 萬億元。從下游應用分布來看,終端創新率先在家電和電動工具領域展開,細分領域市場空間持續增長,根據Frost & Sullivan 數據,2017 年家電和電動工具分別占比 13.7%和 12.9%,均達到千億市場規模。

40.jpeg

  汽車是智能控制器最大細分應用市場,功能的豐富帶動市場規模增長。除家電和電動工具外,汽車是智能控制器行業重要的下游應用領域之一,根據 Frost & Sullivan 的數據,全球智能控制器市場中,汽車約占比 25%。

  隨著汽車智能網聯電動化的創新,智能控制器在汽車應用愈加廣泛。從乘用車來看,低端車型每車需使用 20~30 個 MCU,主流車型每車需使用 60~70 個 MCU,高端車型每車甚至需 110 以上個 MCU。新增功能將帶動 MCU 數量的提升。MCU 是 ECU(汽車電子控制單元)重要組成單元,ECU 的用量也在逐年提升,帶動市場規模的穩步增長。

41.jpeg

  汽車 E/E 架構集中式演進,重塑供應鏈格局。面對 ECU 用量提升,主機廠傾向集中升級汽車電子電氣架構(EEA),其中硬件部分將從分布式向域控制/中央集中式發展。博世整車電子電氣架構路線圖包括分布式、集中式和中央計算式三大結構,未來智能汽車將分為多媒體(信息娛樂)域、車身域、動力總成域、底盤域和輔助/自動駕駛域五大域系統。集成化設計可以降低算力冗余要求大幅降低整車線束長度。軟件定義汽車時代,我們認為對汽車產業鏈有以下幾點影響:一是汽車電氣化發展給國內整車廠帶來新的機會,有望加速國內汽車零配件產業鏈體系的培育。

  二是汽車架構的變化以及缺芯的影響有望打破傳統 tier1 供應格局,整車廠傾向直接與零配件廠商聯系從而保障供應安全。三是將軟件獨立為核心的零部件產品,汽車軟件和硬件的耦合度逐漸降低,具有汽車軟件研發實力的企業將迎來價值重估。

42.jpeg

  科博達:國內汽車控制器龍頭,兼備軟硬件開發實力。公司 2003 年創立于上海浦東,專注于汽車智能電子控制領域,具備軟硬件開發能力,滿足汽車客戶定制化需求。公司從車燈控制器起家,深度綁定大眾體系客戶。

  2020 年實現營收 29.14 億,同比持平。由于疫情和汽車缺芯導致的全球汽車供應鏈緊張,22Q1 營收小幅下滑 2.76%,上游原材料漲價以及加大研發投入等影響下,凈利潤同比下滑 24.67%。隨著汽車芯片短缺緩解,整車廠排產恢復,以及公司新客戶新產品的不斷放量,業績有望進入高成長期。

  產品矩陣逐步豐富,客戶體系從 1 向 N 延伸。公司在汽車燈控領域已經做到全球領先水平,電機控制、車載電子以及能源管理系統等新業務也逐步放量,單車 ASP 有望提升。客戶方面,公司深度綁定大眾體系,來自大眾體系客戶營收達到 70-80%左右,近年來也在推進客戶全球化市場戰略,已先后拓展到奔馳、寶馬、通用、福特、雷諾、日產、PSA 等全球知名客戶。2021 年公司重點推廣產品在豐田體系的應用,建立與豐田體系的業務渠道,有望成為豐田的全球供應商。目前,公司與日本斯坦雷合作,獲得鈴木輔助光源控制器定點項目。

43.jpeg

  和而泰:汽車控制器客戶開拓順利。公司堅持大客戶戰略,前五大客戶營收占比常年維持近 60%。汽車產業鏈具有壁壘高,穩定性和訂單可見度好等特點,大客戶戰略幫助公司形成標準化流程體系,有利于客戶驗廠導入。公司已通過全球高端知名汽車零部件公司博格華納、尼得科以及國內新勢力整車廠商的審核并建立合作關系,中標了博格華納、尼得科等客戶的多個平臺級項目訂單,根據客戶項目規劃,預計項目訂單累計約 80 億元,項目周期為 6-8 年,涉及奔馳、寶馬、吉利、奧迪、大眾等多個終端汽車品牌。未來隨著產品交付落地以及在客戶份額提升,公司汽車控制器業務有望高速增長,成為公司成長重要一極。

44.jpeg

  北斗三代組網完成,車載高精度導航新市場

  北斗產業鏈價值向下游轉移,高精度定位市場加速擴張。衛星導航與位臵服務產業鏈上游主要為基礎器件、基礎軟件等,中游主要包括 GNSS接收器等各類終端及系統集成產品,下游是基于技術和產品的應用及運營服務環節。國內隨著“新基建”發展帶動及北斗相關政策出臺,物聯網、車聯網等傳統與新興領域北斗融合創新應用不斷發展,產值近年來呈現向下游應用轉移趨勢,2020 年下游運營服務產值占比上升至 46.6%。

  根據 GSA 數據,2019-2029 年交通成為最大應用場景,主要來自車內導航系統(IVS)和先進的駕駛輔助系統(ADAS)。高精度定位是衛星導航系統應用中利潤最為豐厚的細分領域,近年來市場規模快速擴大,2021 年國內市場產值約 152 億元,同比增長 33.25%,增速遠高于行業平均,根據艾媒咨詢預測,2025 年市場規模突破 826 億元。

45.jpeg

46.jpeg

  汽車智能化加速,位臵感知要求升級。自動駕駛系統劃分為感知、決策和執行層,定位技術基于傳感器提供信息,使車輛準確感知自身在全局環境中的相對位臵,是自動駕駛基礎環節,高級別自動駕駛需要厘米級高精度及高頻低延遲的定位系統以保證后續行駛路線的安全可靠,高精度定位技術成為實現 L3 以上自動駕駛的核心關鍵。目前自動駕駛發展演化出三條技術路線,分別是以激光雷達和高精地圖為代表的“谷歌派”單車智能路線,以視覺感知和影子模式為代表的“特斯拉派”單車智能路線,以及在網聯化方面突破,通過路側智能替代部分車側職能的車路協同路線,除了特斯拉路線以外,“谷歌派”和車路協同均對高精度地圖和高精度定位提出要求。

47.jpeg

  GNSS+IMU 優勢互補,成為高精組合導航定位主流方案。自動駕駛定位按技術原理可分為信號定位(GNSS)、航跡推算(IMU)及環境特征匹配三類,各具優劣,融合定位實現優勢互補,其中 GNSS 和 IMU 組合定位較為典型。GNSS 更新頻率低,延遲達 100ms,不足以支撐實時位臵更新,IMU 更新頻率>100Hz,延時<10ms,彌補 GNSS 實時性缺陷,兩者結合實現應用場景和定位精度互補,大幅提升定位系統精確度。2021 年以來各主機廠相繼推出 10 多款搭載高精度定位技術的車型,如小鵬 P5、蔚來 ET7、哪吒 U Pro、埃安 V Plus、埃安 LX Plus、長城機甲龍、北汽極狐阿爾法 S Hi 版等,高精度組合導航定位有望成為 L3+自動駕駛標配。

48.jpeg

49.jpeg

  圖表 116:部分搭載高精定位技術的車型

  模塊集成+融合算法為核心競爭點,定制化提供新進契機。目前車載高精定位組合導航系統主要為 P-Box 終端形態,汽車架構集中化趨勢下,高精定位解決方案集成度不斷提升以提高定位精度,降低方案成本,諾瓦泰、天寶、北斗星通、北云科技等廠商已實現板卡級集成方案,少部分廠商積極布局集成衛導板卡和 IMU 的 SoC 解決方案,加快芯片化進程。GNSS/IMU 融合算法分為松耦合、緊耦合和深耦合三種,定位精度與算法難度遞增,目前松耦合技術占比約 80%。

  汽車智能網聯化產生新的定位導航需求,為新廠商進入供應鏈提供機遇,傳統供應商 u-blox、ST、高通等 Tier2 或 Tier3 廠商,長期提供傳統車載導航芯片及模塊,客戶資源豐富且合作穩定,上游核心元器件研發量產經驗豐富,新興供應商華測導航、導遠電子等算法優勢突出,協同性及更迭速度更快,滿足車企定制化需求,市場占比更高。重點關注華測導航,其具備上游芯片等核心元器件自研自給能力,掌握松緊耦合融合算法,獲得哪吒、比亞迪等多家主流車企自動駕駛定點,車載業務即將放量。

50.jpeg

  通信+新能源,順應碳中和變革

  全球光伏風電裝機規模持續增長

  多國制定可再生能源規劃目標,能源結構轉型加速。IRENA 在《2022年世界能源轉型展望》中指出,2030 年前實現碳排放大幅下降需要將可再生能源發電份額提升至 65%,意味著到 2030 年前每年新增 800GW可再生能源,到 2050 年,可再生能源將幫助電力領域實現 90%脫碳。

  能源低碳轉型成為全球共識,截至 2021 年 11 月,已有 177 個國家正考慮凈零目標,當前全球化石燃料價格上漲、戰爭、疫情等因素導致能源供給緊缺提高了清潔能源轉型必要性,可再生能源關鍵作用凸顯。歐美等多國加大可再生能源規劃力度,能源結構加速轉型。

51.jpeg

  光伏風電增長強勁,中國新增容量全球領先。根據 IRENA 數據,截至2021 年末,全球可再生能源裝機總量為 3064GW,同比增長 9.1%,其中水電裝機總量占比 40%,太陽能和風能分別為占比達到 28%、27%,太陽能裝機量同比增速 19%,居首位,其次是風能,增長 13%。2021年可再生能源裝機共增加 257GW,其中風光新增裝機容量占比達到88%。從地區分布看,2021 年新增裝機容量中 60%來自亞洲,其中中國新增裝機容量 121GW,是全球新增可再生能源裝機量最大來源,歐洲及北美分列二三位,分別新增 39GW、38GW。預計到 2030 年新增8000GW 可再生能源發電,其中太陽能光伏發電裝機容量達到 5200GW,是 2021 年的 5.4 倍,陸上風電裝機容量增加 3000GW,海上風電增加到 380GW。

  海纜景氣持續上行,龍頭市場地位穩固

  沿海各省規劃目標清晰,十四五末國內海風電累積裝機有望較 2021 年底翻倍。我國將主要在廣東、江蘇、 福建、浙江、山東、遼寧和廣西等地區開發海上風電,重點開發 7 個大型海上風電基地。

52.jpeg

  技術創新驅動成本下降,海風電平價趨勢下產業規模空間廣闊。政策對海上風電“平價上網”項目的支持力度不斷加強,引導海上風電產業鏈各環節不斷加強技術創新,優化產業結構,降低投資及發電成本,助力平穩過渡。

53.jpeg

  美歐加大光伏投入,跟蹤支架滲透率提升

  碳中和背景下,全球光伏新增裝機容量持續上升。全球氣候及環境問題日益突出,太陽能成為全球新能源的重要選擇,2000 年德國頒布《可再生能源法案》標志光伏大規模商業化應用開始,政策成為光伏市場增長的重要推力。

54.jpeg

  光伏跟蹤支架提升發電效率,成為產業趨勢。光伏支架是太陽能光伏系統中為了支撐、固定、轉動光伏組件而設計安裝的特殊設備,作為整個電站的“骨架”,起到支撐固定作用,確保光伏電站在各類復雜自然條件下穩定、可靠運行 25 年以上。光伏支架占電站系統成本比重逐年提升,2020 年達到 7.5%。

  全球儲能市場空間大,逆變器、溫控打開新空間

  儲能變流器對應千億規模市場。電化學儲能是新型電力系統重要組成部分,是目前常見的儲能方式之一,光伏、風電等可再生能源發力持續推動儲能市場增長。

55.jpeg

  請您關注,了解每日最新的行業分析報告!報告屬于原作者,我們不做任何投資建議!如有侵權,請私信刪除,謝謝!

內容來源:遠瞻智庫(百家號)

Copyright ? 2022 廣東震儀智能裝備股份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主站蜘蛛池模板: 欧美日韩精品电影| 人操人人| 天堂8在线天堂资源bt| 三级视频在线播放| 欧美一级片aaa| 精品国产乱码久久久久久牛牛| 漂亮人| 亚洲中文无码卡通动漫野外| 少妇爆乳无码专区| 久久久久综合| 亚洲欧洲美洲无码精品va| 欧美日本| 拍真实国产伦偷精品| 国产性久久| 亚洲精品mv| 国产一区二区在线视频| 偷国内自拍视频在线观看| 日本第一色区在| 国产精品人人妻人人爽人人牛| aaaa毛片| 乱人伦中文字幕成人网站在线| 日韩中文字幕一区二区| 国产三级精品在线| 低调看直播【免费高清】nba直播| 久久久久久精品免费宅男| 久久久久国色av免费观看性色| 风韵丰满熟妇啪啪区老老熟妇| 日韩高清不卡一区二区三区| 免费看少妇作爱视频 | 毛片网| 99久久久国产精品免费调教网站| 日韩成人黄色片| 91精品国产乱码久久无码| 亚洲激情专区| 国产免费福利永久| 干一干操一操| 又黄又爽又色视频免费| 成人免费在线视频| 国产精品成熟老女人| 人妻熟人中文字幕一区二区| 91麻豆国产福利精品|